学科活动

语文组:诗意的修行——语文组教研活动之反思

发布时间:2021-11-23

 人生中的任何一次旅程,都会有美景的收获;人生中的任何一次拼搏,都会有经验的收获;人生中的任何一次实践,都会有成功的收获。是的,经历过,感受过,才会成长。

11月22日下午,我校语文组“人人一节公开课”教研活动如期进行。我是本次公开课的执教老师,课题名称是统编教材八上汪曾祺《昆明的雨》。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参中有关这一课的资料,还在网上看了大量优秀教学设计,也看了多位名师的课题实录,并在两周前就反复思考:如何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学的有效果!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生命?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于是,教学设计时,我先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让学生梳理出本文写到的景、物,然后抛出了问题:这些景、物都与雨有怎样的关系?有了这些梳理做基础,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习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是必定要品读的,于是下一个环节是品读语言,怎样让学生既实实在在地掌握品读技巧又能读的兴趣盎然呢?在此,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完成的活动——完成“昆明采风卡”。即通过寻找“最美镜头”,并找到文本对它的描写,进而再进行批注,然后分组展示。在各个小组展示时,我又适当的补充相关课外材料,同时进行朗读的指导,通过比较法、改写结构形式、添加词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品读,以便学生更好地品味这“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中所蕴藏的情感,这也为下一环节体悟作者深层次的情感作了铺垫。本环节让不同形式的读贯穿其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让课堂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有了充分的品读,自然而然地有了体悟作者情感的环节。这一环节设计的问题是:作者多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仅仅只是想念那里的雨吗?学生们众说纷纭、妙语连珠,并争先恐后地参与其中。而作为老师的我,通过适时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抗战后期)和同时代其他作家对昆明的相关记叙,让学生在比较中真正体悟到作者汪曾祺“淡泊从容”的心态,这种心态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风骨。所以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能够在那个风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环境里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课后我们语文组的各位资深前辈们依次对我本次教学进行了点评,既给与了我肯定的评价,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其实,我们组的每一次评课,彼此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方法策略,还有同事间最真挚的感情。

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课堂的精彩,全在于师生的互动。课堂能不能吸引学生,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关键;再是问题的提出,是否贴近学生实际,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研究思考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总之,教学这条诗意的修行之路,我将继续秉着“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理念而继续上下求索。

(图/文:语文组 王慧  编辑:郑直)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