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63中市级课题成果展之一

发布时间:2017-09-13

让老师、学生、家长在“做有未来的教育”中和谐共长

研究单位: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课题负责人:赵栋亮

课题组成员:李强、李海霞、马晓红、陈彩红、刘辉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教育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影响一个人终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我们的现代教育一定要有预见未来的能力,不谋未来者,不足谋当下。因此,为未来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参照系由“现在”转向“未来”,教育者、受教育者要树立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观念,我们要“做有未来的教育”。我们郑州六十三中,一所知名度并不高的普通中学,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偏和较短的建校时间等多种因素使得我校生源状况与结构远远不能与名校相比,但自强不息的六十三中人却从未停止对“有未来的教育”的实践探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作为教育最基层的学校,践行“有未来的教育”、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各种力量和谐一致地配合行动,这中间最主要的力量就是老师、学生与家长,而要发挥好这三种力量主要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家校协作。一年来,我校在和谐师生关系、家长会课程开发、家校合作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实践证明这一方向不仅是正确的,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2016年郑州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郑州的教育应继往开来,在办好“有价值”“有道德”“有灵魂”教育的基础上,去谋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愿景,那就是——以发展的眼光,站在对未来展望的高度,努力打造“有未来的郑州教育”。这是一种教育愿景,更是对当前教育的一种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教育符合这个年代吗?对于孩子的教育,真正能够让他们胜任这个年代吗?胜任这个理性减退、概念增加,专业、行业、职业都迅速变化、真正追求幸福高于追求成功的年代吗?带着这些教育的前瞻问题,“有未来的教育”基于教育的情怀,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冥思遐想中找到答案。现代的教育一定要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因为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如果我们现在的教育,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基,那我们的孩子30年后一定会被全新的社会所抛弃。“教孩子三年,一定要为孩子未来想30年”,做教育应有这种责任情怀。正如李陶然局长在教育工作会上所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事业像教育这样强烈地崇尚未来,崇尚明天了。

怎样给孩子“有未来的教育”?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到底需要什么教育?不妨我们从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来思辨,Education是苏格拉底发明出来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美国的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注意,是他本人的幸福,不是他家的,更不是他们学校的。),而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螺丝钉,而是为了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走出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如何让学校的“三风一训两目标”引领师生和谐发展

(二)如何通过家长会课程化实施提升家长会实效

(三)如何更加全方位推进家校合作凝聚教育合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2016.1—2016.4 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提炼出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三风一训两目标”,然后使其 “入眼”、“入耳”,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地强化、深化、内化,最终达到形成学校精神文化的目的,亦即“入心”。形成初步的阶段性的经验总结资料(初期成果)。

22016.5—2016.8  在第一阶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继续实践、探究、积累较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家长会课程化实施,形成成功案例集(中期成果)。

3.2016.9—2016.12 全方位推进家校合作,全面总结让老师、学生、家长在“做有未来的教育”中和谐共长的规律性结论,形成成功经验(终期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不同年级师生的实践,总结有效的和谐发展的方法。

2.调查法:是本研究的根本方法,通过对不同班级家长的问卷调查、家长反馈等活动,提升家长会的层次和水平。

3.个案法:对部分效果突出的班级进行全方位的总结,提炼,形成典范,辐射带动其它班级。

4.经验总结法:通过部分成果优秀的班级,形成一种合力,力争让全校形成一种和谐共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四、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一) “三风一训两目标”引领师生和谐发展,为“有未来的教育”奠基

2016年,恰逢我校建校二十周年,学校以“青春·梦想·献礼”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三风一训两目标”的确立、学习、宣传、践行活动更是贯穿了整个年度,有效地凝聚了全体师生的精神,统一了全体师生的思想。“自强不息”的校训,“求真务实、和谐进取”的校风,“爱生、敬业、创新”的教风,“尊师、乐学、勤敏”的学风,已然成为了六十三中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强、真、实、和、爱、尊”的具有六十三中特色的良好师生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扬和发展,也为“有未来的教育”进行了充分奠基。具体做法和成效有:

1.师生和谐观念的确立

“三风一训两目标”的确立由全体老师和学生广泛参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提议及讨论,七易其稿后最终形成“师生共确定、大家同追求”的“三风一训两目标”具体内容,这为广大师生在观念上的和谐走好了第一步。

2.师生和谐目标的学习

“三风一训两目标”确立后,如何让广大师生了解其深刻内涵,我校利用全体教工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和平台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解读,并通过学校大门口办公楼墙面展示,校园电子屏、主题板报、校园橱窗、个人电脑桌面、班班通电脑桌面、班级文化墙、年级风采栏、班主任办公室文化专栏布展、升旗仪式宣誓、专题活动开展等方式,对“做什么样的老师”、“做什么样的学生”、“做什么样的六十三中人”等学校精神文化和追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耳濡目染,尽可能地实现了师生和谐目标的“入耳、入眼”。

3.师生和谐目标的践行

(1)大力倡导爱的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责任书签订、师德主题演讲和征文、名家师德示范学习等“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爱的教育。

(2)切实关爱全体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不仅关爱优秀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发现特长,发展个性,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如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分层次目标教学及作业设计、特殊学生(如学困生、贫困生)群体的专门帮扶、特殊节日的关爱活动(如针对住校生组织冬至包饺子、端午节发粽子、中秋节准备月饼)、40余门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开设和16个风格各异的学生社团等,有效地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的距离,师生关系不断改善。

(3)坚持实施感恩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离不开“感恩”二字,通过一系列专题活动和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及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比如“让生命充满爱”大型主题演讲会、“感恩母校,继往开来”主题离校课程、“学感恩、要感恩、会感恩”主题班会等,在和谐师生关系上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通过一系列主题化、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和课程的实施,我校在师生关系改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在近几次的学生评价老师数据显示,优秀率为100%的老师达到了90%以上,并且在郑州市中学教育质量体检报告中,我校师生关系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市、区平均水平。

(二)家长会课程化实施提升家长会实效,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教育未来

把家长会当作一门课程来研究、开发和建设,在我校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发展到现在,我校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关完善的家长会课程系统和模式。就过去的2016年,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让家长会成为多方互动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成为家长对孩子再认识的平台

我们认为,家长会的首要功能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习、爱好、心理、情感等,主要通过亲子同场、素质展示、倾情交流、现场对话、家长报告、亲子游戏等形式来实现。

所谓“亲子同场”,即家长与孩子同处一室,共同经历、参与、体验整个家长会的过程;“素质展示”是指全方位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活动组织、主持演讲、即兴评论、才艺表演、作品展览等,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重新认识;“倾情交流”是会议中加入“给爸爸妈妈的信”、“爸妈我想对你说”、“孩子我想对你说”等交流环节,搭建交流的平台,增进父子(女)、母子(女)的情感;“现场对话”是指学生与家长就某些现象及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辩论等,把一些在家不方便或不愿意说的话讲出来并最终达成共识;“家长报告”是让家长站上讲台,谈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事,谈个人创业的艰辛,谈对教育的理解及认识,言传身教;“亲子游戏”是通过比如“家长猜孩子的笔迹、说孩子的喜好”、“孩子说父母生日,爱好”、“孩子与家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等游戏增强娱乐性的同时达到了消除隔阂、促进交流、贴近情感的目的。

2. 以形式多样,分门别类的家长会组织形式,让家长会更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目的、学生及家长特点,我们在组织家长会时从形式上主要有:全体学生家长会、年级家长会、住校生家长会、班级家长会、男(女)生家长会、单亲子女家长会、偏科学生家长会等等;从内容上主要有领导演讲会、专家报告会、家长经验交流会、学生成果展示会、专题研讨会、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3. 规范化、专题化、系列化,使家长乐于参与、期待参与

作为一种课程模式,家长会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在班主任准备、开展方面,通常做以下要求:

(1)精心策划,关注细节。根据本班情况,学期初每位班主任制定家长会召开计划。要求班主任在每次家长会前对整个流程进行精心设置,做到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任务具体,不冗余。充分利用会场的资源,营造出热烈欢迎家长的环境氛围。注重个人仪表,语言、行动上要对家长表示尊重。

(2)组织实施,认真细致。要求班主任根据之前的设计,完成每个环节,重启示,少说教。会议中的生成型问题要及时引导,把握好整个会议的节奏和方向。在每次的家长会内容安排上,不图多、大,一次家长会确定一个主题,前后几次家长会形成系列。

(3)会后反思,总结提高。每次家长会召开后,及时进行梳理和总结成功及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水平。

4.家长会课程课题化研究

作为一项学校的课程,为使家长会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及评价等各个方面不断趋于完善,我们通过对家长会课程化实践,逐步实现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角色的转变。

(三)全方位推进家校合作凝聚教育合力,让“有未来的教育”在这里闪光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学生的两大基本阵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我们认为必须全方位推进家校合作,相互配合协调,凝聚教育合力,才能促进教育和谐。我们的做法和成效主要有:

1.努力办好家长学校

让家长提高素质和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工作,而有效实施的较好途径就是举办家长学校。为此,我校坚持把“教育内容规范、教育方式科学、教育形式多样”作为家长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健全相关制度、邀请知名专家、设计系统课程、利用社会资源等方式使得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11月,我校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2013-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示范家长学校。

2.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为了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我们不断寻找多种教育的结合点,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全力提升合力教育的效果。一是通过开展“家长开放(周)日”等形式邀请家长进课堂活动。既促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也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二是邀请家长担当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嘉宾或评委,比如军训成果观摩评比、班级文化建设展评、班歌合唱比赛等,让家长通过观察、欣赏自己子女的优秀作品或表演,真正发现孩子的长处、了解到孩子的潜能,有利于家长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向家长展示了学校教育的优秀成果,也有利于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家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三是在各项班级活动中征集“家长志愿者”。我们常以活动为契机,邀请有特长、有时间、有意愿的家长担任志愿者,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和老师、学生一起定方案、排节目、布置环境、做道具、化妆、摄影等,这样的活动既发挥了家长支持学校教育的作用,又使家长更了解孩子,从而有效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融洽了老师和家长的关系。

3.老师访问学生家庭

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通过家访可当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分析如何使学生进步,不仅要普访,还要多访、重点访;不仅要访问一些品德不良、学习困难的“问题学生”,也要访问那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实地了解“好学生”成长的环境,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便于积累教育经验。

4.灵活使用新媒体手段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如今各种新媒体手段更是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通过校讯通、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新媒体,改变家校联系方式,构建了更为便捷的网络家校对话交流平台,通过家长与老师的互相交流,及时改进、调整教育行为和调整教学方法。从而使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以及家庭教育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做有未来的教育”的理念和行动在我校还有些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去渗透和践行,家长会课程化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将尽快集结成书印刷出版,以便将成果最大化。总之我们会在不断的“做有未来的郑州教育”中,使其更具有我校的地域特色,成为精典之作,让“有未来的教育” 折射出更多教育智慧的光芒,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提升教育的品味,为郑州教育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薛仁宇,曹广力等.21世纪德育内容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华北科技学院报,2002,4(2):93-94.

[5]谢延平.德育新功能论[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8)

[6]高江海.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境界[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2)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