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众说高效课堂①:高效课堂已成新时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有力抓手

发布时间:2019-04-26

 

新时代,新作为;新课堂,新期待。

 

从掀起“课堂革命”到“打造高效课堂”,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到深耕课堂的基层实践,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的有力抓手,也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阵地。


 

那么,新时代高效课堂应该有怎样的新形象?课改路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走向未来的高效课堂如何建设?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持续关注高效课堂建设的中国教师报,特别策划了“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特邀多位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专家,碰撞思想,分享智慧。(近期会在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推送)


高效课堂是落实教育方针的重中之重

席建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任务,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应对老百姓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破解当前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难点问题,教育部长陈宝生先后提出“精准育人、课堂革命、高效课堂”。可以说,这12个字,既符合党中央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

 

近年来,美国、日本、芬兰以及中国许多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都在潜心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许多中小学校用多年的成功经验也在不断证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对于减负增效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多年来,我参与了陕西省以及部分外省的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在与一线师生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师生都赞成合作学习,都认为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取长补短,让原来不敢发言的学生敢说话了,而且越来越有条理了。

 

可以说,高效课堂是促进公办学校走向优质的重要途径。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要注重“四个缩小”:第一是城乡之间、第二是区域之间、第三是校际之间、第四是学生之间。提高课堂效率是加强体音美等薄弱学科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前提条件,高效课堂实践就是在不断缩小学校办学水平的差距,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的差距,确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公平。

 

基于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要遵循“131原则”:“1”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3”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1”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根本途径,这是小学、中学、大学课堂教学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把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二是把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继续确立学生“运动员”“演员”的地位,确立教师“教练员”“导演”的地位,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风采,暴露自己的问题,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同时,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实施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不搞凌驾于各学科之上的统一教学模式,但必须要有统一遵守的底线要求和各学科的基本教学流程。

 

总之,我们既要面向未来,明确目标,充满信心,更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以敢于创新的精神,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

 

“四位一体”推动“课堂革命”

李贵安

 

推动课堂革命,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而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不同学段、不同院校、不同机构需要同频共振。这里有一些关键词供大家思考。

 

第一,大学职能。国家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而现在的一些大学在一些方面做的有些偏离轨道,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学校是否把心思全部用在培养人上,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学段目标。学习在不同学段里有不同目标,但学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时是否兼顾到前后学段的衔接性。

 

第三,瓶颈问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段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沟通协作,缺乏人才培养的一脉相承,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各学段各自为政,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四,破解关键。破解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第五,国家意志。国家强调的是自主创新、创新驱动,而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的是创新教育,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培养人的主战场在课堂。

 

第六,时代召唤。国家提出“双一流”:办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学科,陕西省在国家“双一流”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大学要培养好一流人才,如果没有基础教育良好的生源支持,也将是空中楼阁。

 

第七,师大行动。从2008年开始,陕西师范大学不断探索、创新,从师范课堂到非师范课堂,从大学课堂到基础教育课堂,从师范大学到其他类型高等院校,把师大的智慧传递出去。

 

第八,西部红烛精神。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正在牵头做中国西部师范大学联盟。我们这么做,也带动西部的师范大学这么做,坚守祖国西部,建设更好的未来。

 

陕西师范大学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实践,其中之一就是陕西“四位一体”推动课改的实践:横向上大学、中小学、政府和媒体联合,中小学在实践、课改中提出问题,大学研究、指导课改,政府督促、扶持课改,媒体宣传、推广课改,从而形成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课改要增速,就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位一体”同频共振,深化联手,彻底将沉默单向的课堂转变成碰撞思维的课堂。“课堂革命”就是要通过形式动、思维动、学校动、课堂动,让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动起来。

 

|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教务处处长

 

高效课堂是目标还是工具

王彬武

 

围绕高效课堂发展趋势,我想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虽然要“打造高效课堂”,但我们也不能说高效课堂就是包打天下的课改范式——这里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即高效课堂到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还是通往教育目标的工具?多年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许多模式,包括整体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也包括单个学科的模式。改革中,这些模式都会和每所学校的实际、教师的驾驭能力、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结合。我认为,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问题都是解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关键是制定一个规范化的流程。

 

第二,高效课堂面临的问题其实和我们厘清这个关系也是相关的。因为我们要让教师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推进,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认同。现实中,一些校长比较认同某种课改模式并在全校推行,但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这时候需要我们反思,学成功的课改经验到底要学什么?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是整个学校学教文化体系的建设,而不单单是课堂模式的单一变革。所以许多学校课改推行不下去,问题就出在适合学校的文化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脱离了学校的管理,脱离了课改整体性的构建去谈课堂教学,不可能真正成功。

 

第三,未来高效课堂发展的趋势,一是将更加关注学校文化建构的问题,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必须要有整体价值观的导向;二是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科学化的问题,现在的教学已经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虽然学生的学是关注的重点,但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困难,因为传统的教师已经习惯了用自己丰富储备的知识体系来教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今天的课堂上并没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

 

同时,高效课堂也不能脱离课程谈课堂。教学离不开课程,课程改革必须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未来需要在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谈教学,并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

 

|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走向深度的高效

杜金山

 

高效课堂问世20多年,未来将走向深度,走向整体,形成新的教育文化。

 

文化,我看重的是它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走向深度首先是入口的深度。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选择一个看得见的入口。课改,也是如此。与此前的其他改革者多选择评价、课程和组织形态变革为入口不同,如今我们选择课堂、选择教学入口,难度更大,但距离目标更近。

 

难度大在哪?选择课堂意味着改革者并没有对进程的掌控力,而且这是一个势不均力不敌的长期博弈,代价很高,风险极大。但是这样的入口距目标最近,因为这是把课程改革由“名词性”改革变为“动词性”改革的过程,距新的教育文化的形成仅一步之遥了。

 

走向深度其次还包括路径的深度。改变培养人的方式,才可能实现高效率培养人的目标。历次课改,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方式怎么变绝不取决于方式本身,如果我们的着力点总是放在方式改变上,不仅阻力大,而且会不断复辟和反弹。高效课堂一方面会在流程、规约等“方式”方面直接下硬功夫,另一方面还在寻找决定方式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走向了深度的第二个台阶——关系。

 

关系,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甚至决定主体双方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也是人的成长状态,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舒展的、生动的,还是压抑的,对未成年人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和以生命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效课堂,学生的生命状态差异很大。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需要从改变课堂内生命主体间的关系入手。

 

基层课改实践中,关系有三次晋级:第一次晋级发生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流程,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第一次在教中心的前提下,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第二次和第三次晋级,都发生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初期,率先挑战了教师的霸权地位,通过“去讲台”开始了“学中心”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很快,师生“一哥”之争就开始了。显然,我们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二元世界”中了,如果不考虑角色会怎样?于是,第三种师生关系产生了,第三种教学关系也产生了。

 

走向深度的第三步是改人。方式取决于关系,而关系又取决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所以,课改改到深处必须改人,方法就是去除师生角色的限定。

 

走向深度的第四步是改心。关系取决于人。显然,代表人的是人心,课改至深之处是改人心。谁能改一个人的心呢?只能靠理智的自己去改变情感的自己。

 

最后,要走向整体。文化的全覆盖决定了课改必须是整体设计。所以,无论是课堂、技术等,都不是课改的终极目的,它们兼具有过程性和工具性。只要符合了高效课堂要求的生命状态,符合了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符合了人内心的积极状态,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高效课堂”。

 

| 作者系山东省兖州一中原校长

 

 

教师素养决定教育质量

崔其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回到原点,思考教育本身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我想,要想推进课堂改革,提高效率,教育者的高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基层教育者只有进一步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引领课堂的走向。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实现才是根本。如果教育者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那就错了。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重点关注以下问题:在一节课上,学生的能力是怎么培养的?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怎么达成的?通过学知识让学生生成什么样的智慧?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是过于功利化,一些学校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至于如何让学生建功立业、走向未来,如何让学生的生命绽放光彩等问题,都没有思考。

 

教育的意义、目的、价值就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生,而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战场”。

 

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志气。为什么要教师少讲、学生多参与?就是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内心强大的动力系统被解放了。知识只是一个凭证、一个载体,知识是有限的,但是内心的强大是无限的,当学生有了这样强大的动力,他就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钻研。这些年,我一直倡导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可以讲,但教师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要与学生PK、碰撞。人的志气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眼光炯炯有神,争论得满脸通红,课堂教学就达到了效果。

 

课堂上,学生要锻炼真才实学。学生在展示时一定要脱稿,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脱口而出,演讲一般,甚至由点及面发散开来——这本身就是锻炼培养人的才干。教师要培养学生做到言之有物,有层次、有逻辑,头头是道地讲出来,这才是学生的才气。当一所学校里的学生个个如此,培养出真正不同凡响的气质、形象、个人修为以及能力,那么,他们走向社会都会是人才。

 

课堂上,教师要修炼自身的高尚人格。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拘谨,不敢发言,因为他害怕被教师点名、批评。所以我提出在课堂上,教师从开始上课到下课都要和颜悦色。当一个学生在课上不自如时,他的肢体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民主性和平等性,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关系。因此,提高学习和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素养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个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未来走向。

 

| 作者系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

 

课改下半场,高效课堂如何发展

王红顺

 

课改进入到下半场,围绕高效课堂发展的问题及策略,我有四个观点。

 

第一,对高效课堂推进的认识。课改从“速成论”走向长期的“持久论”;从运动式课改走向常态式课改;从局部的碎片化课改走向系统的生态式改革;从课堂点状线状、文化技术的改进走向平面立体、直面学科本质问题解决的课改;从发烧友、粉丝凭激情推进的改革走向普通教师参与、理性的科学改革;从模仿、统一意志的改革走向多级建模的校本化改革。

 

第二,高效课堂后半场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民主、平等、安全、尊重、容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文化因子,改变教与学的顺序、关系、结构、性质、意义,关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模式,信息技术运用,这些属于课改的技术因子,文化因子、技术因子的改革皆属于追求正确的方法。同时,还要直击学习内容选择、问题设计等学科本质的改革,最终达到课改的理想目标。

 

第三,课改需要谋变、赋能。课改需要不断打破新的思维定式;改革者需要不断突破自我,与时俱进。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多在改变教学关系上。当单纯改变教学关系遇到瓶颈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即植入科学技术因子——对接互联网、植入思维工具等。因此,未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是:课堂流程本身要不断纠偏、深化、迭代、重构;课堂上要植入如思维导图、鱼骨图、康奈尔笔记、学习导图等学习工具;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触合,借助大数据实现学情判断,从感觉、经验、定性走向科学、理性定量。另外,当前合作学习的课堂需要植入三种思维:互联思维、游戏思维、戏剧思维,这三种思维元素若与合作学习理念“杂交”,借助“杂交”优势必让高效课堂焕发新的生机。

 

第四,课改还需要统筹引领。目前基层课改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三段互不衔接,使课改形式、目标定位有重复更有盲区,需要立足16年三段统筹。同样,核心素养的培育也需要立足16年三段整体规划。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落地需要全学段统筹,战略布局,也需要师范院校理论引领,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破解发展中的问题,以此助力高效课堂的深层次推进。

 

| 作者系河南民办教育共同体理事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zgjsbqmt)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