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之家

读季羡林散文集(史艳芳)

发布时间:2018-06-22
 
读季羡林散文集
史艳芳
季羡林(191186日—2009711日),中国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这是百度给出的介绍,而在季老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他是个很厉害的大师,生病住院都会有国家领导人去探望;在德国留学时有位房东的女儿喜欢他;父子关系一度冷淡;照顾他的人拿走了他许多名贵字画;研究的东西都是听不懂的。所有这一切,仅仅是新闻罢了,是新闻中的季羡林,而真实的季老是什么样呢?
偶然的一天,遇到了他的《牛棚杂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这位瘦削的老人。
季老把自己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一、故乡时期 
二、在济南上中学时期
三、清华大学、中学教员时期
四、留德十年
五、解放前夕
六、五六十年代
七、牛棚杂忆
八、1978年以后
《牛棚杂忆》记录了那昏天暗地的十年浩劫,季老被整得万念俱灰,早早的准备好了安眠药,正当他打算用自杀的方式“自绝与党和人民”时,小将们破门而入,拉他去开批斗会,这才有了他的后半生。
读这本书时,我正被鼻炎痛苦的折磨着,含泪读完之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无病呻吟。书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季老被批斗的现场,他写道:我的双腿已经没有力量支撑我的身体了,酸痛得简直无法形容。我眼前冒金星,满脸流汗。我咬紧了牙根,自己警告自己要忍住要忍住,无论如何也不能倒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了。忽然,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一口浓痰被吐在我的脸上,我当然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也只能唾面自干。想用手去擦,是绝对不可能的。我牙根咬了再咬,心里默默的数着数,希望时光快过去。此时闹哄哄的大饭厅里好像突然静了下来,好像整个大饭厅,整个北大,整个北京,整个中国,整个宇宙,只剩下我一个人。
还有一次季老生病,无法走路,爬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一个解放军诊所,医生看到季老,连忙站起来,满面春风的去接待,季老自觉的说自己是黑帮,医生立刻摆手打发走了季老,季老又爬上了艰难的回程。
类似的苦难成了家常便饭,我不知道季老为何还有力量把这样的日子再记录下来,他在整理这些思路时,内心难道不痛吗?!
而季老在写的时候还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了!
从牛棚中走出来之后,我开始了解季老的《留德十年》
德国是季老很早就向往的地方,所以当得知自己可以去那里留学时,内心无比激动。本以为只是两年的学习,谁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他不得不又停留在了那里。从此,德国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在德国,他找到了自己毕生要走的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走了半个多世纪。一个人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季老学习吐火罗文,就与偶然性有关。在德国,勤学的季老学了三个系,早已是超负荷,但他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到了外国,就代表中国。学习砸了锅,自己丢脸是小事,丢国家的脸却是大事。所以,当西克教授要他学习吐火罗文时,他只好硬着头皮,扩大自己的摊子,“奉命陪君子”了。
在德国哥廷根小镇的生活有艰辛有汗水,也有收获与幸福。哥廷根是个干净到极致的小镇,每家的女主人每天都会把家里家外收拾得一尘不染,甚至门前的马路都会用肥皂水冲洗;女房东像慈母一般照顾着季老;还有那些老教授,在战火纷飞、物资极度困乏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学术研究。世界大战在他们眼里只是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罢了。
当然,我也看到了季老对那位钟爱他的姑娘的只言片语: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讯。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虽是只言片语,却可以感受到老人的浓浓情意。
这样的一位好学青年,在去德国留学之前,一直是位优秀的清华学子。《清华园日记》就是季老在1932822日至1934811日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书中详细记录了季老的那些青春往事,因为玩物丧志而自责、大骂考试、批评教授……这不仅是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也再现了当时最真实的校园生活。
我觉得上大学又打算做学问的不妨好好读一下。且不说日记内容,单是这份坚持记录的精神就足可以打动许多人。自律,无比的自律!它似一面镜子放在我的面前,让我也对工作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季老心无旁骛的讲述着自己的心情与故事,享受着自己读过的每一本书,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意味,没有说教,却在深深的指导,不是鸡汤胜似鸡汤。作者几次提到了想去德国,如此强烈的渴望,我觉得也许那可能就是留德十年的种子吧,所以,总是要有梦想的!
当然,既然是日记,就是记录给自己看的东西,所以记录得随意,记录得肆无忌惮。不仅有脏话,也有对篮球场上女运动员的无比喜爱。多么真实可爱的清华学子!
这位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老人,明明被万人敬仰,却依旧小心翼翼的生活,总是躲在不起眼的地方,安静的观察着这个不安静的世界。在他的《天竺心影》里,因为学术交流,他来到印度,他花了许多笔墨描述他眼中的印度和那些普通的印度百姓。学者眼中的世界与政客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季老看到最多的总是友谊、善良与美好。
《朗润集》收录了季老1949年之后所写的部分散文。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都不怎么读散文了,我也只是偶尔翻阅。读季老的散文,仿佛春日午后坐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开满鲜花的四合院里,听老人徐徐道来那往日岁月,间或饮上一口清茶。有些语言虽说像是在拉家常,但不时引用的诗词歌赋以及一堆我不认识的字词足可以证明大师的功底。
新年抒怀一文写的实在好,我找不出更能表达我心情的词语,只能说好!集子中还写了许多怀念故人的文章,让我间接的了解了冯至先生、叶公超先生、乔木先生、许国璋先生、臧克家先生、周培源先生等等,有些是写给这些大师的悼词,那种真挚的悲痛让人心疼!
什么是赤子之心,季老的心就是!
在《因梦集》中,看到了一小段话,忽地想起这段话曾经在新闻联播中国家领导人去医院探望季老时播放过。“人的一生,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就是天人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第三,个人身、口、意中正确与错误的关系,也就是修身问题。这三个关系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印象深刻的还有当季老一次次送走曾经的古人,一次次写文章怀念他们时,自己心中的凄凉可想而知,那些老友是被哀悼者,而自己是哀悼者,这种白发人送白发人的痛苦依旧吞噬他。所以他改用了一句经典的语言:“秋天已经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所以,当晚年的季老因病住进医院时,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病榻杂忆》中,他曾专门写文感谢那位皮肤科大夫:我坐在沙发上,他站在旁边,我看到他陷入沉思,面色及其庄严,自言自语说药用多了,怕老人受不了,用少了,怕治不好病,这样的一件小事,便感动了季老。
医院里的季老思维依旧活跃,比如给自己提出的老年十忌: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
季老的散文只是他著作中最微小的一部分,他真正的大量的学术研究我们是看不懂的,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我只恨自己文字差,无法一一道尽这位老人的诉说给我的影响,再回首看时,眼前晃出了他瘦削的面容和坚毅的眼神: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许多人一生读书无数,却连基本的善良都未曾习得,而有的人一出生,便拥有一颗佛心,季老就属于后者!
忽又想起他的座右铭,甚好: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俱,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文章原创:史艳芳        图文编辑:侯金玉)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