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建设

名家|李镇西:仅仅凭《班规》中的“惩罚”就能够管理好班级?

发布时间:2018-12-13

最近,我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惩罚与民主教育的文章,包括案例。最初我只是想就教育惩罚这个敏感话题谈谈看法和做法,但后来我发现,任何具体的教育操作,背后都有理念和情感,所以我后来推出的故事,很难说是单纯的“依据《班规》惩罚管理”了,所涉及的是一个班级管理和教育的系统。

但我们一些浮躁的老师没心思去琢磨“系统”,他们只想立竿见影地找能够“搞定”学生的“方法”、“技巧”、“绝招”——一句话,他们只关心“术”,而没兴趣寻“道”。

从一些老师的“请教”可以看出:
 

“李老师,遇到不讲道理的家长怎么办?”

“李老师,我班有一个学生老不交作业怎么办?”

“李老师,班上有学生拉小圈子不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

“李老师,班上有个女生就是油盐不进,怎么批评都不管用,怎么办?”

“李老师,科任老师不和我配合怎么办?”

“李老师,如果班干部给违纪同学交流依然不起作用怎么办?”

……
 

说实话,这些问题,我一律没办法。我不可能于千里之外给你“支招”。任何问题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土壤中产生的,也只能放在特定的环境和土壤中解决。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土壤,我哪能孤立地给你“锦囊妙计”?诸葛亮也做不到。

所以,凡是远方读者我给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一律不回答。因为我无法回答,我不能不懂装懂。

但我可以非常自信地说,如果老师所说的难教学生,包括其家长,和我相处三年,我相信我有办法,甚至上面的问题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一旦有苗头就已经“泯灭在”萌芽状态了。比如最后一个问题:“如果班干部给违纪同学交流依然不起作用怎么办?”这个问题放在我的班上,就不是问题。所谓“教育,就是陪伴”,所谓“教育,就是潜移默化”……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陪伴”和“潜移默化”就包含了班级系统中的情感、思想、温暖、正气、师生关系、人际信任等等要素的作用。而这些要素,无不和老师的理想、情怀、爱心、智慧乃至对教育本身的信仰(当然,我也没有达到“信仰”的高度,但我努力争取达到)分不开的。你把这些全部抽掉,孤立地想“搞定”或“摆平”某个人,不可能。

很遗憾的的是,相当多的善良、负责而肤浅(请原谅我用这个词)老师,觉得“可操作性的办法”才是“硬道理”,其他的什么“爱心”“情怀”“高度”“视野”……都是“虚”的——“别给我来虚的,具体说怎么做?一二三……来点干货!”这是一些老师旺盛的“求知欲”。

所以,一些老师急于我抛出现成的《班规》,说是拿去“参考”“决不照搬”,但我知道他们的心思还是想图个“捷径”,我当然不给。(其实,很多年前我在《心灵写诗》一书里,全文公布过当时我教高中时引导学校食堂制定的《班规》。)


 

我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喜欢“直奔主题”,而且喜欢嘲笑崇高,像“理想”“情怀”之类的表达早就不是什么“好词儿”了,早就被人嘲笑——至少是调侃了。比如,我不止一次听见有人说:“别老拿‘理想’来忽悠我们!”“哼哼,这家伙又在卖弄‘情怀’了!”……

然而,教育没有理想还叫“教育”吗?教师没有了情怀还叫“教师”吗?

即使从“实用”和“管用”的角度说,没有人文内涵的“技术”只是一个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老师向别人学习经验,在自己的班上应用时却“水土不服”的原因了——

又回到了我刚才的说法:你是找“术”还是寻“道”?

从我的文章里看到一两条“经验”却用不上,于是便找出种种理由来解释:

“你这是多年前的案例了,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了!”

“你说的学生都是八九十年代的学生,多淳朴单纯!现在的学生可不比过去,不好管啦!”

“你的生源好嘛,所以好管理!”

“你教的学生太单纯了,到我班上来试试?”

“你是名师嘛!名人效应当然让你的班级好管理啦!”

“你是校长嘛,科任老师当然要听你的啦!”

……

看到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我哭笑不得。

我想,如果年轻的老师都这样思考问题,那永远得不到成长。

我前天我在无锡市五爱小学讲课时说:“现在想起我当班主任时的投入,我都被自己感动了!”是的,我想到从八十年代到前几年我做校长同时也做班主任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挨家挨户家访,按学号每天轮流找学生谈心,每个学生的生日都表示祝贺(所以现在我还能说出许多三十年前学生的生日),周末和寒暑假带着他们满世界玩儿,安排学生以小组(七八个人)为单位每周日到我家做客(吃饭和玩儿)……这一切,没有一项是学校规定班主任必须做的,但这一切都是我和学生彼此信任的基础,也是我之所以能够相对比较容易用一纸《班规》便能把两个班(我曾经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管得井井有条的根本原因。

有一点我承认,我班的学生确实很单纯,但这个“单纯”正是我良好班风的体现,为此我倾注了全部心血,当然,还有家长的配合。

时代当然在变,这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但切不可无限夸大不同年代学生的“不同点”,尤其是把诸如学生迟到了便叫来派出所所长的父亲“修理”老师的极端事例放大为学生的普遍行为,进而断定“现在的学生不好管”,更是不妥。其实,“现在学生可不比以前,不好管啊!”这种论调我刚工作也听老教师经常哀叹,他们说的“不好管”的学生,正是我们现在怀念的八十年代的“淳朴学生”。

无论时代如何变,“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是永远不会变的;教育的人文追求,以及培养拥有自由精神、平等观念、民主素养的现代公民的目标是不会变的。

 

我和学生真挚的情感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是一些老师无法相信的。所以他们竟然问我:

“学生毕业二三十年后还请您吃饭,是不是他们想请您帮忙?”

“学生受了《班规》惩罚表面上没说什么,但会不会从此心里就一直恨您?”

“您和学生制定的《班规》有惩罚内容,为什么家长不找您麻烦?”

“您叫学生给您投信任票,学生会不会担心您认出字迹,便不会说真话?”

“您把自己交给学生监督,还会有威信吗?学生还听您的管教吗?”

“您让学生决定《班规》是否有惩罚内容,是不是太迁就学生了?”

……

如我直言,这些问题都是隔岸观火的“疑惑”,如果你在我班生活,甚至就是我班的一员,比如科任老师,那这些问题都想不会想的。原因还是我上面说的——我们这个集体长期形成的风气(或者说“文化”)、彼此的信任和纯真的关系,都不会有这些问题。

这是我们班特有的“场”决定的。而建立并形成这个“场”就是我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而不仅仅是制定一个《班规》。

因为感觉难以置信,有老师希望我能再带一个班,而且是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按我所说的去管理,如果有效,他就“服”了。哈哈,我才不会因你“激”我就去带班呢!不会的。更不会为了证明自己而现在去带班——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已经反复证明了,不需再证明了。

但是,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如果现在真的给我一个班,我同样有绝对的把握将其带好——既充满爱心,有充满正气,同时师生之间平等而和谐,彼此信任又彼此监督帮助。没问题的!但必须从起始年级一直带到毕业。

总有些读者老是把《班规》仅仅当做管理的方式,他们说:“孩子那么小,为什么一定要《班规》呢?还制定的那么细致,让孩子犯犯错误有什么不好呢?这正是成长的真实状态啊!”我这一组谈民主管理的文章一开始就说清楚了,《班规》远远不是(当然也包括)把学生“管住”,它是管理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决不仅仅是为了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感染和训练。简单说,《班规》的目的主要不是让学生成为消极听话守纪的温顺学生,而是为了成为积极维权守法的自由公民!
 

估计有老师暂时还想不到这一层,所以他们一直把《班规》仅仅当做“制服”学生的手段——所以那么急于想得到我的现成的《班规》。但如果想通了我说的更高一层的意义,就理解了民主教育。


 

关于民主治班,为什么我觉得很容易,不仅仅是我有大量的充满情感的工作做铺垫,还因为我“放得下面子”,不就是给学生认个错吗?不就是犯了错误该罚就罚吗?学生可以,老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是多么好的事啊!不但带动了学生的知错就改,而且还让学生帮助自己改正缺点,走向成熟与完善,多好!

我们都追求民主,追求平等,平时最爱抱怨哪个领导(比如校长)不民主不平等,但千万不要在向领导争民主的同时,我们在学生面前却是一副暴君的面孔。这个“民主梦”不要只用来对付领导和校长,请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在学生面前先民主起来。

每一个国民都有了真正的民主素养,并化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最终中国就民主了。

就这么简单。

但就这么简单的事,有的人就是做不到。那我就没办法了。

自己做不到,却希望学生做到,这叫“缘木求鱼”。

(来源:“振西茶馆”微信公众号  编辑:马晓红)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