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众说高效课堂③:新时代课堂需要新标准

发布时间:2019-05-03

 

新时代高效课堂应该有怎样的新形象?课改路上遇到的难点问题如何突破?走向未来的高效课堂如何建设?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持续关注高效课堂建设的中国教师报,特别策划了“全国新时代高效课堂发展趋势研讨会”,特邀多位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专家,碰撞思想,分享智慧。本文为众说高效课堂第三期。
  

走向更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李运生

 

走向更高品质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创新课堂教学标准,构建更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我以为,更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学习状态、在对话状态、在思维状态、在意义状态、在成长状态”。

 

一是在学习状态。当前,仍然有不少学生貌似在课堂学习,实际上游离于学习之外,有的甚至是在假学习。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教师基于学情设计学习活动,把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作为课堂观察和评价的基本要素,从“假教”走向“真教”。


二是在对话状态。有些学校的改革是将原来师生单向对话变成了生生的单向对话,而不是生生、师生的双向对话。同时,学生与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对话也不够。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社会性活动,是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的社会属性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对话式”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是在思维状态。学习浅表化,教学问题没有深度,学生思维荷载量不够,注重知识教学忽视思维发展,是当前课堂的通病。教师要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生成教学问题,创生教与学的机会,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还要加强教学反馈,外显思维过程,找到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四是在意义状态。学习是有意义的活动,学习的设计、组织都应基于学生的基础、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有学生的参与。教师应更多了解学生,密切、改善师生关系,教学才会真实、有效。

 

五是在成长状态。课上,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把教学与学生成长的诸多要素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课堂教学还要做到:


 一要完整地学。我们要确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无法替代”的教学观。教师要基于认知理论设计和组织完整的学习过程。完整的学习不是否定、排斥教师的教,而是要求教师着眼真学习的发生,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参与学生的学。

 

二要可见地学。“学习可见”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可见,呈现学习、思维发生发展过程;其次是教师的教对学生可见,也就是教学与反馈的明晰,及时准确的反馈是有效学习的关键。

 

三是要深度地学。学习的深度体现在学习目标中的高阶思维发展目标上,体现在教学问题设计的深度和提出的方式上,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上,体现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教师将真实问题带入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四是要养成地学。高效课堂不仅注重知识积累,还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注重学习方法、能力的积累。当然,还要落实到学生的精神养育、品格提升上。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教师课改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来自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少国家对教师资格的认证条件非常高。我国没有这样的起点,所以我们能做的是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认识和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激励、引导教师学习、研究,使教师能够创造性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既能服务学生成长,又能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建立新时代课堂教学新标准。课堂教学标准不变,课改的动力就不足。在不少学校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课堂教学效率低,校长和教师却不自知或视而不见。归根结底,是因为课堂教学没有标准。因此,课改推进要“双轮驱动”,即打造课堂教学的升级版,建立教学管理新常规。没有教学管理新常规,就没有课堂教学的高品质。

| 作者系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调研员 
  

高效课堂建设中的三个模型

何志强

 

从教师到校长、教育局长,如今再回归学校,我始终没有脱离教育一线。多年的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们遇到过形形色色的问题,分析一下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课改如何切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三是好课的标准。针对这三个问题,从实践出发,采取系统论的方法,我给出三个模型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模型:学校迭代升级六级建模
   

高效课堂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把学校及其直接相关的外界环境看作一个大系统,其中包括若干子系统,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组成;子系统有各自规律,同时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即育人功能。我们把大系统分成六个子系统,分别是文化系统、课程系统、教师系统、设施设备系统、体制机制系统、外界环境系统。在学校这个大系统中,把高效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去看待,它包含在课程系统中,而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


 

六级建模中,学校文化系统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还包括了相关的理念,通常表述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哲学认识。
   

学校围绕文化系统设计课程,并决定如何实施课程。也就是说文化系统决定课程,或者说开什么样的课、怎么开课是由育人目标来决定的。高效课堂包含在第二个子系统中,只是过去我们重点探索的是如何实施课程,较少涉及开什么样的课程。实践中我提出一个“课程核心论”的观点,认为学校工作的核心是打造和实施课程,通过课程实现育人功能。学校在进行六级建模过程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都应该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而完成这项核心工作,需要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支持、设施设备的支持,这是第三和第四个子系统。而保证人员和设施都能围绕课程有效发挥作用的便是体制机制系统。另外还有外界环境系统,包括生源、政策、资金、家长、社会支持等。课程系统作为子系统,居于学校工作的核心,对文化的落实和其他子系统的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校长只有在学校这个大系统中找准高效课堂所处的位置,从课堂走向学校教育这个整体,才能更好地获取多方支持,顺利推进课改,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个模型: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建构的五级模型

   
 

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同专家有不同观点,教师如果全听专家的,最后就不会上课。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还有一种现象:学生解放了,教师被模式捆住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家在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上没有取得共识。我们建议可以采用五级模型,即通过探索五个方面的规律,综合形成课堂设计的基本原理,即学科的规律、学习的规律、成长的规律、人生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理解为分别研究学习对象、学习行为、学习主体,并且把学校生活放在人生坐标中审视,把个体的一生放在立体的社会生活背景下考量。通过这样五个维度的研究,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依据。比如,关于学科规律,我们在实践中带领教师通过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科思想、习题设计、生活中的学科素材、学科中的事件人物和历史发展等五部分来具体把握学科规律特点,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这是学科教师的基本功,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学科的哲学。同样,通过对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研究也给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提供了依据。
   

学校课程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也不能仅满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是要站在人生的高度,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有深度、有格局。真正的教育家一定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原则的共识可以消除模式上的僵化与分歧,如此,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会是自由的,每个教师都可以按规律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教师按规律教学也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第三个模型:好课堂标准模型
   

经常有校长问:今天评课,明天评课,总在评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提出,好课应该满足三个标准:一是立体达标,既能完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又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二是符合规律,即符合学科规律、成长规律、学习规律、人生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三是今天比昨天好,这是动态发展标准,对教师专业成长极其重要,我们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标准评价教师,而应该用昨天与今天的变化看待教师的成长。我们希望教师怎样鼓励学生成长,我们就应该怎样鼓励教师成长。


 

| 作者系河北省廊坊一中原校长、廊坊市教育局原副局长

 

新时代课堂需要新标准

张 欣

 

可以说,高效课堂是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结构质的变化的分水岭,无论学术界如何争论,其大面积、轰轰烈烈地改变了当下的教育生态是毋庸置疑的。


 

高效课堂比较完整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了“最优化”。其倡导的导学案,贯通了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再到师生互为主体,从学科讲授型教师变为教学管理型教师,这些都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高效课堂如何引领新时代的课堂教学,值得深思。
   

中国发展已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教育人用智慧、热情和汗水去建设和完善新时代的新课堂。
   

新时代呼唤高效课堂添加新的内涵,服务教育发展。高效课堂要在着力完善现有结构、空间的同时,探索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就目前来看,高效课堂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推倒了传统教室的“讲台”,使教学灵动起来。那么在新时代,如何推倒传统教室的四堵墙,完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时代变革,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学习、定义课堂——完成以学校教育为核心,辐射家庭教育,带动社区教育的“大教育、全课程、活课堂、高质量、新生活”的高效课堂构建。
   

“高效”一方面强调学生个人发展的效益,一方面讲求教育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通过若干年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要有各自的发展方向,走向社会后都能成为自力更生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们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在课堂落地,要从教学走向学习,把过多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变为对信息、理解、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观照。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产生基于标准的高效课堂,也就是说,高效课堂要有自己的课堂标准,这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的应有之义。每一个教育人都需要努力,以终为始,不断探索,不断向前,为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高效课堂的未来发展趋势

贾利民

 

我认为高效课堂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学生核心素养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表达”。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让每个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一、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向关注学生个性和创新方向发展。


1. 教学要实现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适应性”教育。教育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资源和动力。个性化教育尤其要对特别学生(学困生、问题生)进行早期干预,给他们更加适合的教育。个性化教育还应以“全面和谐发展”为指向,还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培训。


 

2. 研究学生差异和需求。一是相同时间相同内容,不同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二是相同时间,不同学生内容和进度不同。这种个性化教学,才能达到因材施教。


 

3. 课堂上要关注完整人素养的形成。完整人的素养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过程中的体验、参与、感受、实践等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路径,这是未来高效课堂不可缺失的。


 

二、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对传统课堂的精华进行传承。如:教师板书设计、教学深度设计(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反馈设计、题组设计等)、学生听课笔记等应该传承和发扬。


 

三、未来的高效课堂是打破课堂时间和教材整合的自主学习课堂。


 

每个学校把国家教材进行整合,编成自己的校本教材。每节课不再是45分钟,可能是一个小时或半天、一天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等个性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更加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未来的高效课堂应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分班分组。

 

打破班级授课制,采用校内分组和班内分组。校内分组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题、学生能力、个性发展等进行分组,包括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学生跨级组合,适用于活动类、综合实践类、创新类课程等。班内分组包括同质小组、异质小组和专家组、流动组、组外组等。同质小组用于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异质小组便于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小组探究式学习、学生开放式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及时沟通会成为未来高效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

 

五、未来的高效课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向导和设计师,引导学生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进步和发展。


 

| 作者系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

 

 

突破思维定式谋课改

房超平

 

研究未来课改的趋势,首先需要分析当下课改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由“教为中心”的旧思维逐渐演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新定式。虽然“教为中心”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改变,但矫枉过正演变为排斥教的“学为中心”的新定式,也有其弊端。具体表现为:教师处于附属地位,教围着学转,教师的引导作用缺失。
   

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对策:一是强化教学设计。目标导航: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测;路径导引:实现路径围绕学习目标全链条设计,充分考虑前置学习和后置学习所需要的时间,避免增加新的负担;问题导向:把每一个目标转变为关键问题,减少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二是建设学习资源,包括音频、视频资料,优化教材内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教学解决关键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完成的任务,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三是反思教学常识,站在学生的立场,对“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勤奋学习、理解记忆、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等教学常识进行反思,加强学习科学研究,设法提高学习效率。
   

问题二:从过去完全接受学习的旧思维逐渐演变为现在完全合作学习的新定式。具体表现为:过分关注学生的表达力、参与度,过分强调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严重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对策:一是强化思维能力,围绕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突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进而提升学习力。二是处理动静关系,既要组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也要留足冷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三是改进学习方式。强化整体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对话学习等方式的引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问题三:由过去名校中心的旧思维逐渐演变为现在“弱校”中心(虽然目前的课改名校并非是弱校)的新定式。具体表现为:特大城市学校参与少,名校参与少,高中名校尤其是顶尖名校参与更少。这些学校参与少的最大弊端是,难以使课改在城市学校形成燎原之势,并为课改增加势能和动能。
   

解决这个问题也有三个对策:一是消除名校顾虑,让名校尤其高中名校了解课改的本质是轻负担高质量,利用名校的资源优势,引导名校参与课改,发挥名校在课改中的示范作用。二是突破薄弱环节,高中名校的平行班和青年教师是名校的薄弱环节,对名校的升学率没有显著影响,可以把其作为名校课改的突破点,形成名校内部的示范效应。三是打造新样板,发挥名校名师的作用,建立课改的教学设计库和不同课型的新模板,让名校成为课改样板,引领全国课改。

 

| 作者系深圳市南山区教科所教研员、清华附中校长助理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zgjsbqmt)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