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育

一节好课的背后是什么?听听这些名师的答案!

发布时间:2019-04-10
  

 

名师都是怎么备课的?

 


有人问:老师,你忙吗?

 

回答是干脆利落的一个字:忙!


 

再问:忙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说法就很丰富了。


 忙备课、上课、改作业、应对检查……

 

对呀,备课总也备不好,真不知道那些名师都是怎么备课的?人家的课永远都是行云流水,可我的……唉!


 这一声重重的叹息深深砸在我的心上,对呀,名师都是怎么备课的呢?


 

找找,找到下面的答案:

 

1

王崧舟:课堂有神灵

 

一次我执教《长相思》。要知道,那时的我,连完整的教案都还没有准备好。

 

可就在我硬着头皮上台不久,课堂呈现了一种神奇的状态:教学环节仿佛都像事先商定好一样,一环接着一环,流畅而富有诗意地伸展着、起伏着,《长相思》一课成了诗意语文的巅峰之作。

 

事后想来,这大概就是稻盛先生所讲的——那是因为神看见了我们拼命工作的样子,那极度认真的状态,被感动了,可怜我们,因而伸出了援助之手。

 

我为了《长相思》忘情地、疯狂地、全神贯注地投入备课,不断地想,不断地思考,一次又一次在头脑中模拟课堂现场,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得到了神灵的帮助。

  

2

于漪:备课,绝不是写份教案
 

 

 备课是什么?绝不是简单地只花上一两个小时写份教案,不是在网上下载、拷贝现成的教学课件,不是做教学参考书的忠实执行者,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准备和钻研的事业。

 

我的备课模式是:“一篇文章,三次备课,两次反思”:

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与此同时,对理念和经验、设计与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精益求精。


3

张祖庆:我大部分公开课都没教案

 

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内容具体、字迹工整

 

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老师的可用度很低很低。


 那么个性化的教案是什么呢?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


 

4

贲友林:每一次备课,都是与自己的“同课异构”

 

周围的世界每天在改变,我们的课堂呢?也应当让改变发生。

 

每一次的备课、上课,我们每一位教师更需要有自己与自己“同课异构”的自觉,即由与他人的“同课异构”转向与自己“同课异构”。


 

“异构”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是通过对同一个课题的比较与再思,构建一种对话场域,促使优化,走向深刻;对学生而言,针对学情,是设计适合并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不难理解,因为学生不同,每一次的教学,都是“这一次”。当教学方案能被复制甚至“工业化生产”时,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教学方案是有“问题”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是个性化的,可以借鉴却不可照抄。

 

5

熊芳芳:我不断为课堂引入活水
 


 

我曾说过,我会反思我的教学,然而我会更多地反思我的生命。因为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教学永远只是一个枝节的问题,而不是根本的问题。

 

生命语文十五年,背后是我四十四个春秋的生命。


 

为了滋养灵性,我不断为课堂引入活水。譬如好的电影、好的文章、好的作家、好的绘本、西方哲学、值得关注的新闻等。我给学生讲几米的漫画,看动漫《百变狸猫》,讲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狐狸的窗户》、奈保尔的《米格尔街》、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王小波、毕飞宇、木心、卡尔维诺、博尔赫斯……

 

因为我知道,优秀的人才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只有用心地、有智慧地去滋养他们的灵性,他们才会灵感充沛,元气淋漓。


 

6

李惠军:道理是从故事中来的
 


 

一个故事中间生成一个道理:历史是一定要有故事,没故事,那学生听你才怪!道理是从故事里来的。

 

比如,讲希腊文化时,我怎么形容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我当时开着车,眼睛往右边一瞄,内环高架旁边有一个大楼,上面写着创客空间。哎呀,太好了!我从生活中找到了我上课的语言——创客空间。


 

希腊自然环境空间创造了希腊人,他们创造了国家的特立独行,形散神聚。

 

每一节课都被赋予了恰到好处的“历史紧张感”,每一段历史都带有剧情的张力和感染力,每一位观众都会心随其动并为之感叹,我想这就是课堂最大的魅力。


 

7

窦桂梅: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学科知识就变得更加丰富。

 

单就我自己来讲,一些经典藏书布满家里整个墙头不说,《书屋》《随笔》《教育参考》《中国教育报》《读者》《读书》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


 

8

李华:我有几条备课求助热线
 

 

第1条:各类书籍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赴公开课,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我开始想要营造一堂用心倾听的课堂。


 

第2条:网络

要去龙岩一中讲课,但对学生不了解,于是我进入学校校园网了解其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特点个性。为了做好课件,我在网络也再深度学习中国共产党创建史,一边学一边感悟一边梳理自己上课的思路。

 

第3条:同行同事

备课时,我吃不准“古田会议”的精神,上网查找了相关资料却依然困惑。向学校历史学科的同事请教“古田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是否焕然一新”一一这个问题居然也难住了他们。后来,我又求助于我校历史特级教师林书记,他明确告诉我“用古田会议这一事件不合适,因为古田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

 

于是,我放弃了酝酿已久的教学设计,重新开始。

 

第4条:专家学者

每次上课,我都会带着微小的焦虑:以我的水平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于是,我会再度求助,发短信给学科专家,请教他们如果上这一课,会怎么上。一般都会得到开导和豁然开朗。


 

第5条:我的学生

针对课文内容,我可以设计许多问题,但是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什么需求、什么疑问和困惑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我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表格,主要有:

你预习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经过自己思考解决了什么问题

和同学讨论后解决了什么问题

自己解决难以希望老师解答的问题

看到答案,我知道自己应该更学会倾听。

 

看了这些老师的答案,对你有帮助吗?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zgjsbqmt)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微博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地址:郑州市航海东路118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15003815号  邮编:450009  办公室:66810696

  豫公网安备 41010402002245号